(资料图)
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视频 韦维海报设计 王玉雅文 汪银
【人物名片】
“文艺青年”田怡 28岁
职业:四川大剧院员工
4月22日晚上,四川大剧院4楼员工办公室,距离话剧演出开始还有10分钟,田怡抱起相机,背上镜头,穿过昏暗无光的走廊,轻车熟路地走到观众席最高处的廊桥,准备摄像、拍照。田怡从事剧目宣发,工作内容之一是为每部剧拍摄,以便后续统筹或留存。
当天周六,休息日还要加班到晚上10点,田怡并不埋怨。
享受都市文化“大餐”
为爱好花钱是对生活奖励
28岁田怡在成都生活3年,这里的文化生活比老家甘孜州丰富多彩,展览、戏剧、演出层出不穷,让本就爱好演出的田怡欢喜不已。
“以前每年到成都看剧次数不下5次,遇到喜欢的剧目还会跟着演出全国跑。”田怡对于兴趣爱好的投入多,每年用在看剧的费用就不少于2万元。按她的话说,为爱好花钱是对生活奖励,不能少!
田怡拍摄的戏曲演出画面。受访者供图
年轻女孩儿,日常开销大,除看剧外,田怡每年还会积攒一笔“外出”经费用于“追剧”。翻看她的相册,层层叠叠都是她在国外看音乐剧、舞台剧的剧照。“2019年11月,喜欢的音乐剧在韩国上演,我提前2个月抢票。”据田怡回忆,在韩国五天,有三天在观赏音乐剧。这场“追剧”之旅花费近万元,田怡表示“很值得!”
田怡参加话剧配套活动。受访者供图
自从在四川大剧院从事市场宣发工作,田怡享受都市文化“大餐”的机会更多了,“工作和兴趣爱好完美结合”。
今年以来,演出市场陆续复苏,四川大剧院每周至少1场演出。田怡的工作更忙,周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饭。但能在完成工作时欣赏一场场演出,台前幕后体验剧集的魅力,她觉得“甘之如饴”。
田怡所在办公室墙上贴满各种剧目海报。受访者供图
也因为工作的便利,用于戏剧的开销从占总收入的的1/2,减少到1/3。然而,省下来的钱也并非不花,而是转移方向,更多的资金消费在热点网红产品,或是戏剧的各色周边——装满整个书架的场刊、3个展柜的人物徽章、占据整条沙发的玩偶……“我累积的‘财富’可以开一个小型的戏剧博物馆了。”田怡笑称。
新爱好增加新投入
值得花时间、金钱、精力
问及家人对兴趣爱好的高投入是否有意见时,田怡表示,对于兴趣消费,与老一辈喜欢“节流”相比,她更倾向“开源”。在本职工作之余,田怡经营一家淘宝店,还是B站的UP主,“多元收入保障了高消费,才有足够的‘追剧’动力。”
作为消费市场的“探索者”,田怡和周围年轻人一样,对新设施、新载体、新场景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和消费力。
四川传统戏曲在业内大放光彩,田怡成功被吸引。近段时间,她有了新爱好——听戏,闲暇时光,更是经常到茶馆、剧场。她发现,如今对戏曲“感冒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“花钱买票听戏的年轻人几乎占了一半。”其中缘由,田怡和戏曲演员讨论过,一方面是戏曲自身发展,“接地气”的表达让年轻人更能接受。另一方面,对比演唱会、话剧等,戏曲的票价仅是其十分之一,“一杯咖啡的钱就能听一场美妙的高腔。”
田怡在四川大剧院从事市场宣发工作。受访者供图
为了更好理解戏剧表达,田怡花钱学戏。每周一课,每课1.5个小时,她报名学习半年;学费不低,她觉得值,一次性给足。“之前三年剧少了,花销不得不减少,于是积攒一笔‘尝新’基金,今年会‘报复性’消费。”在她的计划里,5月去北京听京剧、7月去国外看舞台剧、9月到上海看德国剧团的音乐剧,还会为了出行方便,在父母支持下买一辆实惠的车。
田怡认为,过去几年强烈的“不确定性”让每一场演出变得珍贵,活在当下比计划未来更实在,“新鲜事物、美好生活以及心之所向,值得花时间、金钱、精力去投入。”